是以有承气理中之不同。 然有汗后发热者,或表邪未尽,或里症已具,或邪在半表半里之间。
丹溪述而证之,至景岳复起而辟之,谓轻清而光焰于上者,火之明也,重实而温于下者,火之位也。盖肺为脏腑之华盖,而气为之主,胃为脏腑之海而气为之统,气之出入在于肺,气之枢机在于胃。
盖上古治疾多用针刺,不致疟气久留也。在下而满者,物也。
夫中五阳也,病则不能运,因之上有中满腹胀不食等证,病则不能化,必至下有泄泻下痢清谷等证,皆五土之失职也。若寒渐入里,传而为热,亦令汗出,以热则营卫通,腠理开,而汗泄矣。
又比歧乃比太比久佐。《内经》言之甚重,《金匮》言之甚轻。
少阴吐利,手足厥冷,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盖痈毒浮于肌表,脉亦浮数,经络为邪壅遏,身亦发热,热毒居表,阳气不能卫外,故亦恶寒,其人饮食起局如常,或偏着一处痛者,此即痈毒病也。